爲什麼自拍沒有照鏡子好看
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
早上洗漱的時候,覺得鏡子裡的自己,怎麼看怎麼順眼,有時候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好好欣賞一下自己的美貌。
民进党拚不分区「抢救王义川」 再邀黄国昌辩论
但自拍的時候,卻換遍各種角度都拍不到一張好看的照片,好不容易拍出一張勉強滿意的,還得再修半天圖,才能發個朋友圈。
金色黎明照耀着你
陈玉珍不满7亿预算被退! 金门剪彩典礼爆蓝白冲突
怎麼鏡子裡那個好看的自己,一到自拍時就消失不見了呢?究竟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自拍確實會拉低你的顏值。
在手機裡出現的自拍,是前置攝像頭捕捉的畫面。這樣的畫面會與肉眼捕捉到的場景存在一定的差異,最典型的就是透視與畸變。
清朝阿嬷与台湾孙媳妇 一起生活近30年
透視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攝影與繪畫中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近大遠小,通常來說,離我們越近的東西會顯得越大,離我們越遠的物體則顯得越小。
照片裡,建築物的頂部顯得比底部更小,就是典型的透視現象 / 圖蟲創意
對於使用35mm膠片的相機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所拍攝出的照片最接近人眼觀察到的場景,因此50mm焦距的鏡頭又被稱爲標準焦距鏡頭[1]。
不過,自拍照片呈現出來的透視效果,往往和我們肉眼習慣的不太一樣。
刀劍神域 Alicization(刀劍神域:愛麗絲篇) 第1季 川原礫
因爲手機的前置攝像頭絕大部分都是短焦距鏡頭,又稱爲廣角鏡頭,等效焦距通常在35mm以內,遠小於標準鏡頭。
這樣的鏡頭拍攝範圍會比人眼視野範圍更大。爲了保證拍攝對象不會在畫面中顯得過小,我們就需要將鏡頭拉得更近,因此成像後的透視效果會變得更誇張[1]。
離鏡頭更近部分,比如鼻子、眼睛會顯得更大,離鏡頭較遠的部分,比如耳朵、脖子會顯得更小。這種變形會讓人顯得五官比例失調。
同一個人的照片,從左到右焦距分別爲16、22、45、216mm(畸變已消除) / [2]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透視,還有另一種改變圖像的原因是畸變。畸變是鏡頭內部鏡片組固有的物理屬性所造成的。
通常來說,長焦鏡頭會造成枕形畸變,短焦鏡頭會造成桶形畸變[1]。這種現象在圖片的邊緣顯得更加明顯。
畸變會將現實中的直線在照片中扭曲成曲線 / [3]
用前置攝像頭自拍,實際上就會造成桶形畸變。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臉部的線條會變得外凸,這會讓你的自拍顯得比本人更胖。
與透視不同的地方還在於,畸變是可能被減輕的。一般來說,越昂貴的攝像頭,畸變程度越輕。一些軟件也能減輕畸變的情況。
所以說,前置攝像頭並不能真實地反應你的臉,這是自拍不好看的首要原因。
即便是由同樣的鏡頭所拍攝出的視頻與照片,我們也還是會覺得視頻更好看。
2012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讓被試者觀看40個2秒左右的人像視頻與視頻中剪輯出的照片,結果發現,絕大部分人都覺得視頻更有吸引力。該現象被科學家們稱爲凍臉效應(The frozen face effect)[4]。
動圖裡的美人,總是更顧盼生姿,明豔動人 / bilibili
這可能是因爲大腦處理三維圖像與二維圖像的區域並不完全相同。
陈玉珍不满7亿预算被退! 金门剪彩典礼爆蓝白冲突
靈長類動物都能融合兩隻眼睛分別獲取的圖像,並利用兩幅圖像之間的視差來獲取深度信息,這稱爲立體視覺。大腦的結構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學家們曾經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觀測過猴子在觀察三維圖像與二維圖像時的腦區活動。
結果發現,觀看三維圖像時被激活的大腦區域,遠大於觀看二維圖像時被激活的大腦區域[5]。
不僅如此,科學研究也已經證明,有一些面部動作會讓你的臉看起來更對稱,這時候動態面孔往往顯得比靜態面孔更有吸引力[6]。
照鏡子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三維、動態、可以根據視覺反饋調整的自己[7],而照片只是一個二維、靜態、固定角度的圖像。
照鏡子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視覺反饋呈現出最好看的狀態 / 圖蟲創意
又一黑鸟之子 波音也提极超音速飞机
因此我們會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勝過自拍。
此外,一些手機的自拍鏡頭,會在成像時自動進行左右翻轉。這樣就造成你看到的自拍的照片,與鏡子裡自己的臉比起來,左右是相反的。
每個人的臉龐都不是完全對稱的,眉毛的高低、眼睛的大小、耳朵的位置都會有輕微的區別。而且右側臉往往比左側臉更大[8]。
左右翻轉會造成微妙的差異,讓自拍裡的你和鏡子裡的你顯得不太一樣。
心理學有一個經典的現象稱爲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hypothesis),意思是當同一個事物反覆出現時,人們就容易對它產生好感。
同一張照片,左右不一樣,人看起來就會有些不同 / 圖蟲創意
1977年,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科學家們基於此做過研究。他們邀請了38個女生帶上她們的男朋友來參加實驗,不過可惜的是,最終有10位女生因爲男朋友不在本地,沒有帶他們過來。
在實驗中,這些女生與她們的男朋友都被要求從真實的照片與鏡像的照片中選出自己更喜歡的一張,共計選擇五次。其中,第一次選擇的數據與五次選擇後的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
評《江文也音樂文集》:縱橫西東的作曲家,跨越國界與學科的創作人生
結果,在第一次的選擇中,38名女生裡,有26名都選擇了自己鏡像的照片。這個數據在統計學上是顯著的,足以證明人確實會更喜歡鏡子裡的自己[9]。
37岁男叹「负债940万」想赚被动收入!网见真相轰爆:无病呻吟
不過,看慣了你真實臉龐的人,也會覺得真實的照片比鏡像的照片更好看。
盛通教育:作为编程教育的核心,如何有效开展编程与计算思维教育
丹武神尊 小說
被帶來參加實驗的28名男生,雖然在第一輪選擇中只有17位選擇了女朋友真實的照片,11位選擇了鏡像的照片。
但當實驗進行過五次後,共計有19人選擇了真實的照片。這也足以證明,戀人會更喜歡他們所熟悉的、你真實的臉龐[9]。
這一現象在許多領域得到了驗證。研究者們發現,人們會更喜歡自己多次聽到的音樂、多次看到的畫與多次見過的陌生人[10]。
台鐵明年元旦公司化湧退休潮 交長表示應不會影響明年春節疏運
熟悉的音樂聽起來,總是更讓人覺得沉醉 / 圖蟲創意
亞錦賽/生涯未對過南韓 徐若熙得知先發坦言責任重大
它甚至還有利於種族主義的消退。一項2008年發表的實驗證明,如果讓白人大量接觸黃種人或者黑人的照片,在後續的實驗中,他們對其他族裔人種的好感就會明顯增加[11]。
戴中兴/非营利组织进入品牌永续加速器时代
考慮到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通過鏡子來認識自己的容貌的。有一些人就可能會覺得,鏡子裡的自己更熟悉,也更好看。
當然,也有一些手機在自拍時,不會自動進行左右翻轉。這時候覺得自己不好看,就跟單純曝光效應沒什麼關係啦。
總之,既然自拍真的不能百分百還原你的美貌,下次修圖時大可以理直氣壯,你只不過是在彌補鏡頭造成的損失而已,纔沒有企圖照騙。
參考文獻:
[1] 芭芭拉·倫敦, 吉姆·斯通, 約翰·厄普頓. (2020). 美國攝影教程(第12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
[2] Banks MS, Cooper EA, Piazza EA. (2014). Camera Focal Length and the Perception of Pictures. Ecol Psychol. Jan 1;26(1-2):30-46.
[3] 吳開興,段馬麗. (2012). 新的桶形畸變的點陣樣板校正方法. 計算機應用(04), 1113-1115.
[4] Post Robert, Haberman Jason, Iwaki Lica, Whitney David. (2012). The Frozen Face Effect: Why Static Photographs May Not Do You Justi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Durand JB, Nelissen K, Joly O, Wardak C, Todd JT, Norman JF, Janssen P, Vanduffel W, Orban GA. (2007). Anterior regions of monkey parietal cortex process visual 3D shape. Neuron. Aug 2;55(3):493-505.
台中女两度变换车道撞分隔岛翻车!惊恐爬出还要吃一张罚单
[6] Hughes, S.M., Aung, T. (2018). Symmetry in Motion: Perception of Attractiveness Changes with Facial Movement. J Nonverbal Behav 42, 267–283.
总裁的退婚新娘 小说
[7] Potthoff J, Schienle A. (2021). Effects of Self-Esteem on Self-Viewing: An Eye-Tracking Investigation on Mirror Gazing. Behav Sci (Basel). Nov 29;11(12):164.
[8] Ferrario, V. F., Sforza, C., Poggio, C. E., & Tartaglia, G. (1994). Distance from symmetry: A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facial asymmetry.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52(11), 1126–1132.
[9] Mita, T. H., Dermer, M., & Knight, J. (1977). Reversed facial images and the mere-exposure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8), 597–601.
[10] Bornstein, R. F., & Craver-Lemley, C. (2022). Mere exposure effect. Cognitive illusions. 241-258.
[11] Zebrowitz, L. A., White, B., & Wieneke, K. (2008). Mere Exposure and Racial Prejudice: Exposure to Other-Race Faces Increases Liking for Strangers of that Race. Social Cognition, 26(3), 259–275.
武逆九天
撰文:釉裡紅
欣新网每股承销价暂定90元 11/27启动竞拍
審覈編輯:EL
二宝妈罹癌又染毒缺钱!辞柜姐加入诈团 3万卖帐户反判赔1299万
圖片編輯:釉裡紅
快讯/毒驾撞死29岁暖警!彰首件国民法官审理 毒虫判8年6月
內容編輯:釉裡紅